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长生不死:我是历史一根刺

第66章 高平部也要交易

  得到启氏河长老的承诺,二人马上决定赶回族里,想办法弄盐,启氏给的交易条件太好了。

   启河送二人各一陶罐高粱酒,让他们带回去享用,二人感谢立马告辞。

   两族都想打这二十车盐的主意,生怕慢了,被对方抢先。

   海螺氏族长海京知道了启氏的需求,他们很满意启氏给的价格。

   他赶紧派人,去联络角湾各族的逃亡人,督促他们想要换稻米,就多多煮盐。

   走山路太久,他们冒险乘船沿大湖上而行,时间节省了不少。

   这些流亡的角湾人,看到海螺氏给的条件好,自然是加紧煮盐,谁不喜欢白花花的稻米呢?

   湖氏族长也很重视,派出商队去海星氏换盐,告诉他们什么时候拿到盐,什么时候再回来。

   湖氏给海星氏开出了交易价格,三车稻米或者三头牛、六只羊的价格换一车盐,这让海星氏上下都没办法拒绝。

   特别是那些居于高位的长老们,吃腻了海产,天天牛羊肉白米饭才是好生活。

   海星氏人多,还有许多能干活的奴隶,出海打鱼怕他们逃跑,打柴煮盐就好管理多了。

   都是世代生活在海边的氏族,煮盐那是家常便饭,就是费点力气砍柴而已。

   二十车盐只用了半个多月就煮好了。

   湖氏按照约定,运来了交易的稻米,运走了海盐。

   湖氏抢先一步,把二十车盐交给了启氏。

   启河按照约定,把牛羊如数付清。两族都很满意。

   启河告诉湖氏,盐继续煮,后面还要,多多益善。

   湖氏的赚差价买卖又一次成功,自然乐意继续。

   海螺氏慢了些,他们去往角湾,没有湖氏速度快,但他们也从角湾那里,换来了十车海盐。

   启氏把这十车盐也按照约定兑换了。

   启氏承诺,海盐有多少换多少。

   贩卖的暴利,让海螺氏族长激动不已,立即派人返回角湾,继续筹盐。

   湖氏和海螺氏众长老,品尝了启氏赠送的高粱酒,都十分喜爱,希望能多多交易。

   启河自然高兴,定价一车稻米换两坛高粱酒,两族都点头认可。

   启河二十坛酒换了十车稻米,自然是不亏。

   就是启氏的长老们有点不舍,距离下批高粱酒酿好,还得等两个月,这种高粱酒喝上瘾了,再喝果子酒和米酒,不够味。

   启河鄙夷他们,一群会享受的老酒鬼。

   夏收一结束,启河便带着三十车海盐,五十车稻米,十车其他货物,由两百号人运送。

   牛换了出去,拉车自然不够用了,只好用人拉车,去往岗部。

   夏收后,雨水渐多,路上自然不是很好走。

   走走歇歇,比上次多用了半个月到达岗氏。

   岗氏自然欢迎启氏商队,这次他们没有马上交易物品,让启氏暂时休息,岗氏派人去报信。

   上次启氏与岗氏的交易,被高平部得知,既然南方的商队不想去高平部,那就退而其次,在岗氏交易也可。

   高平部叮嘱岗石,下次启氏商队来,要通知他们。

   岗氏不敢怠慢,启氏商队一到,就把消息告知上族高平部。

   高平部附属下族,有四大七小,四大分别是岗氏,泽氏,桐氏,关山氏。

   七小分别是封,沛,兰,费,拓,邹,化林氏七氏族。

   四大族人口都超过五千,七小氏族人口差不多都是一两千。

   四大氏族里以岗氏最小,不到五千人。

   岗氏和几个小氏族离大草原最近,因此以狩猎及畜牧养殖为主。

   化林氏擅长种树,制作木器,他们守着一大片森林。

   关山氏靠山,擅长制作石器,居于石城内。

   泽氏沛氏居所大小河流较多,则水田多,种稻为主。

   其他几族大多以农耕渔猎为生,种植五谷,包括粟,黍,高粱,麻等。

   各个氏族的田地,总体来说都很多。

   还有些小族居于河边,以打鱼为生。

   高平部自从听岗氏介绍,一个新的氏族商队由南面而来,一直觉得此事稀奇。

   商队带来的货物也见了,非常精美,还有好多未曾见过的小商品,令人称奇。

   最好的是稻米和海盐。稻米比泽氏的粒大,香甜。

   南边的商队带来的海盐,又白又细,比井盐好吃多了。

   听说那商队春耕后又来了一次,与岗氏交易完物品,就返回了,未曾逗留,高平部颇为遗憾。

   于是高平部通知岗氏,启氏的商队如果再来,一定要多留他们几天,等高平部一同进行商品交易。

   启河希望扩大市场,爽快的答应了岗氏的要求,多暂住些日子。

   一夜无话,启河吃过早饭,去拜访了敏长老。

   在敏长老的陪同下,启河悠闲的在岗氏四处闲逛。

   去年抗击狼群入侵,被拆除的地方,已经被岗氏重新建造起来。那里现在作为商品交易区。

   岗氏曾提议到高平部进行交易,被启河婉拒了。

   是因为启河觉得和岗氏相处不错,且他们地理位置较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