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民国之远东巨商

第19章 欧洲上空的红色五芒星(加更,新书已上传)

民国之远东巨商 叁拾伍 2112 2024-05-30 14:31

  【这个机师挺坏的】是杂鱼后传,很好玩。

   编辑夸我了,哈哈。

   已经上传,合同在路上,请大家帮忙收藏下吧,谢谢。

   至于民国依旧会保持基本双更。但是大家有空就帮我把票投给新书吧,谢谢啦。

   前面说过,如今的欧洲士兵的作战理念还停留在火炮为王的时代。

   说实话这其实没错,因为到了苏联时期,朱可夫依旧善用火炮集群,以徐进弹幕的方式清扫前面的敌军。

   那种程度密集的漫天炮火自然会给防护简陋的步兵带来巨大的伤亡和恐惧。

   但新罗马的理念是,制空权,闪电战。

   这确实是比二维战争更高维度的立体攻击体系。

   当韩怀义麾下的这种坦克以全履带全地形的犀利速度突击,并形成移动弹幕后,德军纷纷倒下。

   而坦克毫不犹豫的压过他们的身躯往前推进,后期的装甲车和坦克上的机枪开始进一步扫射,然后是步兵几乎是以散步的形式跟进占据战场要地。

   装甲兵不散,他们组成宽10里的三列纵队前进。

   机枪则很好的防御了火炮中间的疏漏。

   这种浩浩荡荡的钢铁洪流从侧翼去看很单薄。

   但是正面抗衡的人却只看到一面巨墙当头压来。

   如果他们的火炮阵地还在,当然可以对这边形成毁灭打击,但是。。。

   德军前面的士兵直接都崩溃掉,坦克部队的弟兄从望远镜里能看到德军的督战队杀了好些人才稳定住阵线往前。

   让德国人崩溃的是,这个时候PTR的战机已再度起飞。

   这次战机开始往敌人的中路轰炸和扫射,还有一个编队则直飞德军后方12公里的前沿指挥部。

   战场上的德军开始陷入拦腰挨打的混乱。

   打小规模战争时经验极其丰富的白俄飞行员们无需韩怀义交代,他们就开始往德军的军官区域进行聚焦攻击,以混乱编制造成更大的混乱。

   反正,特么的他们打不到我们!

   要知道在战场上,身后被袭是会引起巨大恐慌的,尤其现在他们的头顶上完全是敌人的影子。

   这时,前线向韩怀义汇报发现敌人的装甲坦克出动的迹象。

   德国人显然是看前线部队吃力,只能用自己的保底装甲车来抗衡PTR了。

   而这个消息是飞机送来的。

   也就是说,敌人目前距离火线其实还有10公里的距离。

   韩怀义却直接让直升飞机出动,他才不墨迹呢。

   “敲掉他们,在德国皇太子的眼皮下。”

   “遵命长官。”

   两架直升飞机这就在战机的掩护下往前面飞去,他们的速度不算快,但德国人看到飞机就恐惧,他们现在基本上都懒得往天上开枪,因为这毫无意义。

   十分钟后,在战机扫出的通道中,直升飞机以这个时代的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悬停方式,悬于两处略高的山丘上,正对一列20辆蠢笨的德国仿制坦克。

   他们还看到德国人的指挥部就在后方不远处。

   看到直升飞机,敌军坦克虽然惊讶还不以为然。

   他们甚至愚蠢的继续前进而不是赶紧撅着屁股逃跑。

   这种不以为然很快就付出巨大代价。

   直升飞机短小的机翼下的火箭弹再度发威。

   当德国人挨打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只有那些步兵清楚发现,那种古怪的悬停机器的机翼下喷射火焰,发射出什么玩意。

   然后他们的坦克就好像沙滩上的贝壳,被轻易的敲碎!

   直升飞机的白俄驾驶员们从来没有觉得打仗如此轻松。

   他们在那里,稳稳当当的瞄准,就好比点名似的,一个个敌人的天灵盖就都给他们掀飞掉。

   有些坦克的炮塔甚至砸到了德国步兵中引起更大的恐慌。

   德国人并非弱者,他们开始还击,但步枪子弹最多也就打出几百米而已,直升飞机上的T航空机枪却在他们的射程外直接送给他们几道拦腰斩杀。

   火链组成的弯刀飞去后不久,敌人便彻底崩溃了。

   而配备到个体的无线通讯系统这时已经将这里的情况汇报给后方。

   得知他们已经摸到德国该部的指挥所,韩怀义立刻下令干掉他们。

   不止是直升飞机,现在战机也开始放弃对其他地方的攻击,开始往那扑去。

   空军的异动引起地面部队的注意。

   很多在厮杀范围外的双方士兵不约而同看向他们的去路。

   德军人心惶惶,PTR方面却在期待,同样期待有个好消息的还有法军方面。

   三分钟后,德军前沿指挥官看到半空里呼啸而来的,能遮蔽他视野的战机露出绝望的表情。

   “这种战斗真特么的不公平。”他想。

   让他结束这种抱怨的是一发从2公里外飘来的T机枪子弹。

   这个明明很英勇却倒霉的家伙脖子以上全部飞走,没等他的部下们惊呼,更多的子弹和炸弹劈头盖脸的砸来,几个呼吸后,德军突出部指挥所全军覆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