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造宋:从被迫黄袍加身开始

第37章 真正撬动历史轨迹的开始

  37:真正撬动历史轨迹的开始

   赵竑抛出那天才般的破局思路,并列举了此举诸多好处和必要性后,待张至仁,杜寒冰,潘阳三人从惊叹中回过神后,便放弃了打道回府的打算,把三人召进一间密室,商议起本次主动出击的军事目标,以及初步出兵方案。

   四人讨论到了半夜,才各自就寝。

   翌日一早,吃过早饭,赵竑先给孛鲁写了一封信,请求战时自己有临机调动那蒙古三千轻骑兵,一千重骑兵的权利;并吩咐张至仁立刻摸底六县兵马的实战能力,潘阳的虎奔军加强训练,静候自己的命令。

   再令昨日送情报的那名密探,速速回去与其他同伙打探宋军淮南东路的军力布置情况。

   又写了一封信给李全,让其提供淮南东路的宋军分布信息。

   都安排完毕了,才带着杜寒冰和刘镇率领的百余骑,加速打道回府;回去后再和诸人议议,然后拿出具体的出兵方案。

   “得,得得……”

   “骨碌,骨碌,骨碌……”

   马蹄杂碎,车轮骨碌;赵竑坐在宽大的马车内,心潮起伏,亢奋得很。

   阴差阳错来到这个真实历史时空后,先后改变了自己及身边一批人,李全等人的命运轨迹;但总的来说,或主动或被动,都是为了生存需要。

   为了心中那份历史责任感,首先必须得生存下去,尤其在力量尚显不足时。

   但这次不同,这次明显因被动而采取的主动出击,属于真正意义上撬动历史轨迹的开始。

   十几万人马的军事行动,无论结果如何,都将在后世全新的史籍上记下一笔。

   此战之后,李全部,宋廷,乃至蒙金的决策大佬们,都将对自己刮目相看。

   从此以后,自己能抓住历史的机遇,创造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时代么!

   有点头脑发热了哦,说到底,此战的目的还是为了生存需要。

   “得,得得……”

   “骨碌,骨碌,骨碌…….”

   经过一路速行,一行人回到费县县城,到了县衙门口,赵竑令停下马车,让人唤来县丞,问道:“已经二十多天了,孛鲁国王答应的从河北调的首批粮食到了么!”

   那县丞摇头道:“还没有!”

   “糟糕!敢情是经过史弥远这一闹,铁木真有些动摇了吗,派人加急指示孛鲁,要重新考虑对自己的态度了!

   可见自己主动出击的决策多么及时英明,这一仗不但必须打,还得加快进程打,否则粮食一但出现短缺,军心浮动,后果会很麻烦!”赵竑暗忖。

   这时,听那县丞又道:“主公,您不在的这些日子,县衙来了好几波从南边来的人,说是特意来投靠您这个大宋正统的;另外,还有三名见了招贤令找上门的名士。”

   赵竑哦了声,问:“他们现在人在何处!”

   县丞道:“都被我安排住进城里的旅馆了。”

   赵竑略微想了想,吩咐道:“我现在腾不出空,你代我为他们提供酒食,待我忙完这阵子,再见他们。”说完,令马车回府邸。

   在府邸前下了车,刚刚走进院子,就看见刘燕燕和彭晓箐正坐在一张石桌旁剥着红鸡蛋吃,桌上还摆着几筒用红纸包裹的面饼,纳闷今日是什么好日子。

   走出来收衣服的刘春娇见了,连忙迎上来道:“大官人,你回来啦;上午严大官人派人送来帖子和一些礼品,说十日后是他儿子的弥月之喜,让我们过去吃酒。”

   赵竑怔了怔,没好气的道:“找他借点粮,被他像打发叫花子一样!还好意思请咱们去吃他儿子的弥月喜酒!”

   刘春娇正准备劝劝,又听他纳闷的道:“咦,听说他两个夫人是差不多时间怀上的,相隔不到几天,到底是哪个儿子的弥月之喜?”

   刘春娇道:“女儿先生的,七日后儿子才出生;不知是一起办,还是女儿的弥月之喜没办。”

   多半是重男轻女了,赵竑暗想,随即道:“我到时真没时间,就派人携带礼金,护送你去吃趟酒吧。”说完,便迈步朝书房走去。

   刘春娇看着他匆匆离去的背影,又看看自己依然没有动静的肚皮,神色有些忧郁。

   赵竑走进书房,端来把椅子坐着,仔细研究地图;不时还起身,在地图上指指点点,审视和完善出兵方案。

   这是他第一次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是自己能否成为真正军事统帅很重要的一仗。

   此战若搞砸,对自己和队伍的信心都是一种严重打击。

   所以,他显得尤为谨慎和重视。

   一直研究到黄昏时分,刘燕燕跑进来喊他去吃晚饭,才罢休。

   ……

   匆匆吃过晚饭,便又回到书房。

   再琢磨几番出兵方案后,坐在书桌前,把从西夏回来后整理的铁木真指挥灵州之战的笔记和心得反复熟悉几遍,最后又翻阅兵书,寻找与此战的契合之处

   直到夜深人静,睡意袭来,他才停止忙碌,回卧房睡觉。

   根据《鬼谷子.摩篇》所言,“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赵竑决定这战必须策划严格保密,行动出其不意,一战而获全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