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的成都,木叶萧瑟飘零,瑟瑟凉风吹拂在过往的每个行人的脸庞之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不停地穿梭在街道中,温和的阳光如往日般倾洒在人们脸庞,温暖既温柔。
行人当中有一个少年,仔细看去这个少年与常人有所不同。
少年名字叫武阳,身披黑色外套,下身穿着牛仔裤,整个人看起来精神十足,衣套保暖也和本地气候有关。武阳一路朝城外走去,但是从他迈着沉重的步伐得知,他的心情很是沉重。
武阳此行来到成都目的便是武侯祠,这个在他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地方,他想来却又不敢来,最终还是鼓足勇气打算来这里祭祀,祭拜早已逝去千年的先辈们。
武侯祠世人都知道,这里是世世代代人们香火祭奠诸葛亮的地方,如果说的再仔细点,这里是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二人享受香火祭祀之地,这里前身便是汉昭烈庙,便是刘备死后祭祀之所,只不过历史某种巧合之下,使得武侯祠与汉昭烈庙得以融合,也使得君臣二人再次相伴,互为知己。
说到武侯祠,杜甫耳熟能详古诗《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圣杜甫的这首咏史诗使武侯祠世人皆知,诸葛亮的名声再次响彻大江南北。直到现在诸葛亮依旧仍是智慧的化身以及忠臣的代名词,《三国》的热播更是使诸葛亮家喻户晓,名满华夏。
武阳来到了成都城外,他在距离武侯祠不远处停下了步伐,远远的望向武侯祠,眼神之中带着无限的愧疚,在原地驻足了许久许久,最终还是迈出了那一步。
思绪穿越千年,那时候他还是蜀国国君刘禅,父亲白帝城托孤把自己托付给相父,相父为了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自己却昏庸无能,信任奸逆小人,致使蜀汉基业一步步走向灭亡,成为千年历史上昏庸君王反面教材。
武阳每当学习这段历史时,他都苦笑不已,自己所经历过的东西,比别人要深刻的多,三国那段激荡回肠的风云,没有人会比他更了解,因为他便是参与者与推动者。
武阳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小康之家,母亲是一个光荣的人民老师,为人知书达理,从小就开始教育武阳为人要正直善良,而父亲是一个工人,从他的身上武阳学到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为武阳作了一个好的榜样,一家人总得来说过得还算幸福美满。
武阳自出生之后,他这具身体带有蜀后主刘禅的记忆,他知道自己是穿越过来的灵魂。他也从来都没跟别人提过。他深知如果让别人知道自己内心的秘密,还指不定会被请去做科学研究,一生都会被这些人打搅。
所以武阳选择了埋藏在心里,他不想被人当做神经病看待,随着年纪的慢慢长大,武阳知道自己穿越到二十一世纪了,不再是以前的封建王朝了,而是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里的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
武阳从小便开始努力的读书,当他读到出师表时,内心一阵酸痛便忍不住哭了起来,语文老师当时就震惊起来问他为何而哭?他默默无语,最终说为诸葛亮的忠义而哭,这在老师看来此子这么小就有情有义,将来必定有所成就。当时武阳的大哭真的为自己昏庸无能而泣,为扶不起阿斗而哭,更为对不起相父一片苦心而哭。
武阳从小就表现出对古代历史浓厚的兴趣,这可能与他从小的记忆有关,他也越来越觉得自己是那传说之中的穿越之人,只不过这种穿越不再像所有电视小说里某个主角穿越到古代某个皇朝做皇子,穿越到某个修行世界,逆天修行走到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与世长存。
而武阳的穿越确实很简单,仅仅只是蜀后主刘禅的灵魂跨越千年从古代穿越到了现在,但是性格差异发生了翻天覆地,本来昏庸无能、骄奢淫逸的蜀后主来到现代后变成了三好少年,勤劳努力,乐于助人。
看着眼前的武侯祠,武阳自嘲道,自己好歹也是历史滚滚车轮的推动着,国家大一统的见证者,正所谓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合久必分,只不过合于东晋,可惜不是我泱泱大汉。
武阳怀着沉重的步伐慢慢的朝武侯祠走近,这个秋风萧瑟的季节,前往武侯祠的行人并不是很多,木叶凋零,林寂草枯。
武阳走到武侯祠前,看到门匾之上赫然书写武侯祠,旁边一副对联特别醒目:“两表酬三顾,一对足三秋”。
武阳并未在此驻足,径直向武侯祠正殿,正殿中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大殿顶梁由乌木制成,上书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诫子书》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