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僵尸毁灭工程:启示录

第88章 尼莫点

  在地球上,人走过了所有的地方。

   无论是喜马拉雅的最高峰,还是马里亚纳深不见底的海沟。

   人用无与伦比的适应性,用自己那逻辑和情感交织而成的理智,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人类极限。

   人很弱小。

   但人类的造物却很强大。

   机械、半导体、材料学……

   但即便是走过了所有地方,人类仍然不会选择某些过于贫瘠、偏远以及环境严酷的土生存。

   撒哈拉沙漠、亚马逊丛林,以及青藏高原。

   而海洋上也有这样的地方。

   尼莫点。

   又叫“海洋难抵极”。

   位于南太平洋中央,南纬48°52.6′;西经123°23.6′。

   这是一大片充斥着死亡的静海。

   南边,离着最近的南极洲近地点哟普足足1674英里(2694km)。

   西边距离最近的新西兰陆地也有2989英里(4810km)。

   东边距离智利海岸也有2624英里(4222km)。

   距离南太平洋群岛带东北方向复活节群岛的莫图努伊岛;北方的皮特凯恩群岛中的迪西岛也均有1660英里(2671km)。

   这里没有人。

   没有鱼群和底栖软体动物和贝类。

   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生物。

   环太平洋洋流从边缘转过,南太平洋的季风从附近的陆架路过。

   这里没有风暴。

   少有雨水和雷电。

   就连云彩从这里路过,也要加快脚步,似是仓皇的逃走。

   除了地底的火山随着地壳运动偶尔喷发。

   这里一切都风平浪静。

   但这片静海也并非真的没有受到人类的影响。

   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斯普特尼克一号,苏联人在1957年10月4日将它送入椭圆形近地轨道。

   而它的电池会在三天内耗尽,它最终的归宿仍然是要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

   最终,它再入大气层,在与空气的剧烈摩擦之中被焚毁,只剩下了极小部分的残骸回归地表。

   在60年代,这是毫无疑问的高科技。

   更是美苏争霸的一处重要战场,

   即便是极小部分的残骸,也有必要进行回收打捞,以期能够对对方的卫星技术进行分析和逆向研究。

   所以,要么让卫星回到自己的国土上。

   要么,得让卫星掉落在敌人拿不到地方。

   苏联人有广阔的西伯利亚。

   美国人有渺无人烟的西部大戈壁。

   但毕竟这是卫星。

   卫星很容易出现故障,特别是60-80年代,技术相对不成熟,卫星也经常需要面对变轨、降低高度以及主动再入。

   地球那么大,苏联和美国的又都在北半球。

   万一,万一哪个卫星到了寿命,无力变轨回到北半球。

   又万一哪个卫星飞在南半球上的时候,突然遭遇变故,导致需要主动再入怎么办呢?

   苏联人和美国人不约而同的看向了尼莫点。

   让卫星在这里再入大气层,坠落到海面上,那就真的算是神仙也难寻。

   这里有茫茫大海,却没有任何地标。

   一般的船只甚至没有办法航行到这里,甚至就算是航空母舰都不能在此地长时间巡航。

   尼莫点,就成为了太空垃圾倾倒场。

   不只是苏联、美国。

   包括后续发展起来的卫星强国,法国、印度、日本甚至是中国,都有不同数量的再入大气层卫星在此地陨落。

   而此处。

   却也并非只有人类卫星。

   还有……

   海底的细菌。

   这里的海洋地貌相当之原始,海底活跃着相当丰富的古菌种群。

   就算是到2024年的今天,从事古菌研究学者们也经常要从尼莫点入手,寻找古菌的真貌。

   没有洋流就没有外源有机质,而没有有机质的海水是不适合异养细菌生存的。

   这里的环境天然就是各类自养古菌的培养基。

   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太平洋归墟”。

   不过这里没有什么神奇生物或者是长着卷须的旧日神明,更没有人会有能力在这里修建一座坟墓。

   尼莫点在1992年被加拿大克罗地亚裔测量工程学家赫尔沃耶·卢卡泰拉被发现之前,就已经被美苏两国发现并使用了长达数十年之久。

   大量带有辐射的卫星残骸沉入海底,还有更多的碎片、沉船以及洋流裹挟着的垃圾都汇聚于此。

   这片静海之下,其实早已经不是远古时期那样的风平浪静了。

   大量的人类干涉,以及地球处在间冰期,气候不稳定且偏暖的现状之中,

   让即便是尼莫点海床上的古菌,也开始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基因型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这些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占领整个地球的真“旧日支配者”,开始积极的寻找自己的新出路。

   而科学家们,自然也是对此见猎心喜。

   纷纷前来尝试研究。

   研究古菌。

   研究古地貌。

   研究海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