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第96章 大明的土豆与番薯

  “凭什么?”

   崇祯的话让还在纠结中的宋应星脱口而出,下意识的质问起崇祯来。

   “放肆!”

   王承恩怒喝了一声,吓的宋应星一个激灵,猛然跪了下去。

   崇祯摆了摆手,让宋应星起来,继续问道:“你知道你为什么经历了四次科举都落榜了吗?”

   宋应星沉默了,陈经纶和陈陈川桂以及王承恩、李若涟都面带好奇之色。

   “朕听说你十五岁那年便迷上了沈括的《梦溪笔谈》,为了这本书你费了很大的功夫才弄到,

   朕想,你几次名落孙山都是因为你被外物分散了精力,换句话说,在你年幼的时候,《梦溪笔谈》就已经深深的埋藏在了你的心中,

   你的志向或许不是经史子集,而是想成为《梦溪笔谈》作者沈括那样、在众多领域有所成就的人,是也不是?”

   崇祯一席话让宋应星陷入了沉思。

   而李若涟则是心中惊讶,看着宋应星的模样,陛下说的应该没错。

   可数十年前的事情陛下是如何知晓的?难道陛下还掌控着另一股力量?想到这里,李若涟浑身哆嗦了一下,暗道今后一定要老实点。

   闭着眼睛的宋应星心中在思索着崇祯的话,脑海中却是响起了十五岁那年为了《梦溪笔谈》的经历,

   每日研习经史子集后,都会将《梦溪笔谈》拿出来翻上一翻,这数十年来,这本书他翻烂了数十本。

   “多谢陛下点醒,草民知道了!”

   片刻后,清醒过来的宋应星立刻跪了下来,给崇祯行了大礼。

   “既然想通了,也有自己的梦想,朕给你个机会,暂时先做司农,先负责农业上的研究,你可愿意?”

   不待宋应星回应,崇祯又道:“在朕看来,士农工商本无贵贱之分,少了谁都不行,

   就好比有人说农民是泥腿子,可没有泥腿子,他们能吃上粮食吗?

   说商人是投机取巧之辈,满是铜臭味,可他们常去的酒楼、茶楼,哪个不是商人开的?

   没有工匠做出锅碗瓢盆,他们都得用手抓着吃饭。”

   “秦汉都有大司农,位列九卿,这就说明,农官的重要性!”

   “陛下,草民愿意!”

   宋应星终于决定了下来,既然选择走研究的道路,皇帝又给了机会,那就一定要好好珍惜。

   “好,朕等的就是这句话!”

   崇祯很是开心,随后从角落的盒子中取出了一个圆滚滚的东西递给了宋应星。

   “你可知道这是什么?”

   宋应星眉头紧皱,而一边的陈经纶突然向前走了一步,仔细看了一下,然后又用手摸了一下。

   “陛下,这好像是马铃薯,臣听父亲曾提起过,但从未见过!”

   PS:土豆是什么时间传入的,目前主要倾向于明万历年间(1573至1619),万历年间蒋一葵撰着的《长安客话》卷二《黄都杂记》中,记述北京地区种植的马铃薯称为土豆。

   其次,徐光启在1628年成书的《农政全书》上有记载:土芋, 一名土豆, 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 ……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所以,从这几份历史记载看,土豆至少是在崇祯以前传入的。

   “对,就是马铃薯!”

   这玩意是一次晚膳的中的一道菜,崇祯当时大惊,找人问过后,才知道这玩意是外来传教士进贡给皇帝的。

   然后皇室的菜农又培育了一些,专门给皇帝吃的,以彰显它的独特和稀有。

   估计也只有少数的勋贵和大臣们吃过,但可能也是蒸煮出来的,好东西都白瞎了。

   “据皇室的菜农说,马铃薯如果肥力能更上,估算亩产可能达八到十五石。”

   看着震惊的众人,崇祯笑道:“这只是菜农的估算,毕竟没有大面积种植过,需要你去摸索,

   你的任务就是负责马铃薯的研究和推广,明日之后,你去找皇室的菜农学习一下。”

   “草民遵旨!”

   见宋应星答应后,崇祯看了陈经纶父子,这会儿他们也算是琢磨出此行的目的了。

   “二位如何看待番薯?”

   “若是能大面积推广,可成为水稻、小麦后的第三大主粮!”

   陈经纶立刻给了回应,继续道:“万历二十一年夏,父亲从吕宋冒死带回番薯,刚好闽中大旱,五谷歉收,

   父亲让草民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获得金巡抚的支持,试种成功后在福建推广,据统计,大旱中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陈经纶说这段话时,满是自傲。

   对这段历史,崇祯是有耳闻的,当即问道:“你们在长乐府种植的番薯亩产如何?”

   “番薯不挑土质,不挑地形,下地三到五石,中地六到十石,上地十到十五石,

   父亲在时,有一次竟然达到了二十石,可惜后来多次种植再也没有这个记录了。”

   一边的宋应星心中满是震惊,现在粮食产量只有两到四石,手中的马铃薯亩产惊人,但只是猜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